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另一種的成癮!?

電子產品的普及,催生了龐大甚至近乎狂熱的電子消費能力(如iPad),但也造成另一種不同的「狂熱」行為 ,那就是對電子產品的成癮。

這樣說應該不過分,因為你看看周遭有手機的人(應該沒有人沒有手機吧)就可以了,他們空閒時都在做什麼呢?就是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,可能玩遊戲,或看看簡訊,或是緊張兮兮等待是否會有人打過來。這有點誇張,老實說要我無時無刻盯著那超小螢幕,眼睛可是會受不了的。這跟「網路成癮」差不多,只是載具換成不一樣的東西,從電腦換成手機。只是,為什麼會這麼誇張?

網路成癮也就算了,因為網路上有永遠看不完、新奇的東西 ,然而手機上啥都沒有,除非你買月繳兩千的iPhone或HTC手機來上網(應該不太可能,我主要討論的對象多半是學生),才有「機會」看到形形色色的東西。可是我周遭的人都不一樣啊,他們就是整天黏著手機不放,手機上唯一能吸引人的好像就是「小遊戲」而已。因為手機的大量普及及Java的盛行,很多人開始開發手機遊戲,從原先只有高階手機能玩的遊戲也逐漸下放給中低階手機,然而就因為手機有遊戲就把學生們迷住了嗎?我想一定還有不同的原因。

不管做什麼事都必有其原因,而原因可能來自源於不能被滿足的空洞的需求。為何要一直看手機?可能是課業上的龐大壓力,或是生活上的不如意事所催生。其實這可以用電腦網路遊戲成癮的行為模式來解釋,但是我想強調一點,不同於網路遊戲,手機遊戲多半是單人遊戲,而網路遊戲則以多人遊戲居多。意思是,那些手機成癮的人可能有些人是屬於不擅社交的,當然,我這樣的臆測依舊不能解釋所有的情況。那如果是那些狂接電話、等電話的人呢?

通常那些人的社交狀況都不錯,只是旁人難以理解為何把手機看的這麼重要而已。我認為這也符合前述所說的手機遊戲成癮的情況,只為了滿足需求而已,只是滿足需求的方式不一樣。前者靠遊戲來得到快感,後者靠遠距的通話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。

只是,以前者的狀況來說,那只是「一時」的快樂,從遊戲上得到滿足後,生活上的困難還是不能消除;而又以後者來說,我認為所謂的良好社交可以有手機的輔助,但也不是全部。手機只是溝通的工具,而不是生活所有的重心。

我認為人與人的社交應著重於面對面的談話,而不是遠距的談話。難怪iPhone的FaceTime都沒啥人在用,之前讀到一篇法國人對FaceTime的報導,報導說法國人對這個沒新梗的科技興致缺缺,因為法國人把人看得比手機還重要,而手機只是工具而已。

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

想太少了?

我真的都想得太少了,我有時都只看片面的事物,很少去注意實質的東西及更深層的意涵。

是我不願再多想嗎?

舉個例子好了,如果你是一位不久前和你男/女友分手的潦倒者,當你認為你已經走出低潮後,眼角卻不小心又看到類似的好對象而動心。當下,你可能會責怪自己一頓,說自己花心、不知節制、慾望太強。可是這想法也頂多在腦中閃過一下,便又興沖沖的跑過去和他/她攀談,如果前男/女友看到,可能覺得自己真是遇上爛人吧。甩掉一個後,又立刻看上另一個。

但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。所以,要多想。仔細想想自己是為把異性為樂,只想享受和異性肉體接觸的愉悅?還是,享受真正純真的愛?講更清楚一點,很多人說男性是視覺的動物因此往往都會被表面所迷惑,而不願去注重其內在美,只純粹以交男/女朋友為樂,認為這樣就能填滿心中已久的空虛,實際上那是很難的。

如果我變成會對路上的年輕異性有興趣的人,那我真的應該多看看書,洗滌自我的慾望,讓自己不要節外生枝,壞了自己的目標。真的,當我發現我離去那時我認為比朋友更重要的人時,我會對我周遭的朋友更加關心,自我的目標更加明確,不再被窗外的風景所迷惘。

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

過多的回應

之前看到AnandTech上的每篇文章尾端的"冗長"回應(幾乎可以說是文章了),覺得很不可思議,怎麼會有人願意花時間一直去回應別人的文章啊?除非他看的網頁和他的工作有關,那為何還是有人要每天不要其煩的去回應啊?而且是不斷的回應,Comments中還有更多的Comments,好幾層的回應,不會讓人覺得煩嗎?

AnandTech上的超長回應
想不透耶!為何他們都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回應每篇文章,我是因為課業所以才沒時間看,但是我至少不會回應這麼多,我覺得大致上了解文章內容再回應一段小短文就夠了,用不著回應中還有回應吧!我們的時間不應該浪費在永遠回應不完的回應上,生命中一定還有比回應更重要的事。總之,回應不需多,只要回真正有"質"的回應就好。

而過多的回應就會造成口水戰,1樓的回文後,2樓的看1樓的回應暴爛就攻擊他,認為他的論點不對再佔3樓的空間(浪費網路空間)回文,之後4樓的又參一腳,接下來5、6樓...的就繼續加入永不停的筆戰,似乎要蓋到101層才肯善罷甘休。

再者,過多的回應會讓版主覺得很困擾,因為回應中的一件都很分歧,不知要接受誰的意見才好。(雖然很多人回應是不錯的事啦)

回應,應該就算是寫微網誌吧!短短的小文,重質不重量,讓版主與讀者之間有良好的溝通才是回應最重要的功能。

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

心中的糾結

生活中身旁的每個人,永遠有著我們不知道的那一面,而他(她)們也常常渴望著自己的那一面能被身旁的人多了解。也有些人完完全全封閉自我心靈的一面,不願讓別人越雷池一步,然而那畢竟是少數,大多數的我們依舊活在了解與被不了解的生活中。

人的心靈,不外乎接受朋友、家人、另一半、老師等人來進入,當然也有那些以大自然為心靈唯一慰藉的人,在此也不加以討論。從生活上觀察出,其實現在處於較衣豐食足的我們,內心大都渴望與他人有更深一層的互動,而這也是人類的社會行為所衍生出來的行為模式。談了這麼多,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實多半牽涉到最深層的心靈互動。而要有深層的心靈互動,表層的互動也要夠深入才行。

先從兩性議題開始,雖然這很難講,但我仍根據我的觀察得出一些心得。以生物的最基本要求的層面來說,男生想和女生的溝通慾望是屬於較強烈的,原因無他,只因為荷爾蒙作祟。可是若拋棄上述的影響不談,男生就不會想找女生講話嗎?當然不會,許多情況下若能多多參考女生的建議當然也是有益的,異性多半也有另一種更好的想法。

那以女生方面來說呢?我們常看見許多女生是較文雅、文靜的,然而我也十分納悶為何女生和異性的基本互動都那麼少?是因為我們的大社會環境下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嗎?我認為那心中的糾結該是解開的時候了,我身旁的好幾位女性朋友大多都是如此,個性恬靜又溫柔文雅,然而她們卻都欠缺與他人的互動經驗,往往做什麼事都要找個朋友去,而我認為這問題的癥結還是來自於對他人的第一層互動(若冒犯到女性朋友請多見諒,事實上男生也常找他人一起去上廁所,但是以我的觀察來說,女生則更為常見)。

在此容我批判一下,許多女生在外表上多加著墨,大多數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吸引注意。沒錯,亮麗的外表多半有加分效果,可是為何不開個口呢?縱使外表再差,只要有溝通的熱誠,不論是誰都會很喜歡妳的。相對的,美麗的外表下有時是十分孤單寂寞的。在此也要注意溝通的技巧,一定要把對方視為一世難得的好朋友,這樣你才會全心全意把注意裡放在對方身上。

也就是說,讓心中多多與他人接觸,有助於社會化的加速,對於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《個階段發展危機論》中也能較快速解決危機,讓身心發展得更好。而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學生來說,解開心中的糾結不外乎就是和別人擁有相同的興趣,讓別人和你活在同一種快樂(興趣)之中,心中也就會容易讓朋友入住。漸漸地,心靈會愈來愈開放,和他人互動有就越多,這種正向循環就會一直下去。

不過通常第一步往往是最難做的─與別人開口對談。其實不管是誰都是很樂意和他人談話的,只是先要看看是否有那個要談話的心罷了。

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

若失敗,變成仁

有關Intel釋出Sandy Bridge ES version的消息已站上各大新聞網,而Intel的大絕招到底有什麼新奇的地方?到底CPU還能繼續發展下去嗎?而再發展下去到底有什麼?Moore's Law是否已經到底了?PC產業是否能再持續下去呢?

我一直對i社保持存信的態度,Intel每年供應Billions of Processors給PC市場,每年都賺上數十億美元,可是它們卻是和時間在賽跑,要面對投資客的壓力還有研發的壓力,這種產業很像是體育產業(我想不到更好的說法),每年都要找尋最佳的運動員來參加比賽。以賽跑來說,每位運動員無一不想跑出最短的成績,然而大多數運動員卻難以突破瓶頸,這是很明顯的瓶頸效應,愈想進步愈困難;在Intel也是如此,明知摩爾定律終有失效的一天,卻不死心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在先進製程上,除非他們能開發出量子電腦那就另當別論。「明知不行,卻硬要為。」我想這大概是他們的最佳寫照了。

不過Intel也很會想,他們將觸角伸及太陽能產業、通訊產業、手機產業等,並完美的發揮「在地化經營」的特點,那像AMD,官網上一點親和力也沒有,也沒有做好完整的語言翻譯,這我覺得很糟糕,AMD一心只想賣低價產品來取勝,這會大大地傷害到整個產業。一個企業要做得好,就算產品再爛,也要好好打好和消費者的關係,這樣才會贏的消費者的認同。你想想看,有人買AMD的CPU後壞了,他會打電話給AMD嗎?若是英語好的人可能會,但是我好像也沒有看到AMD台的駐點;若是Intel的CPU壞了,我還說不定會打電話去問一下呢~

這就是企業的成功關鍵,不管是Bulldozer贏Sandy Bridge或是輸,AMD都要仔細想想消費者的觀感。雖然AMD有他專屬的AMD Blog,但是全英文的文章對非英語系國家的人還是有點難以接近。

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

該是為自己找藉口的時候了

有時候,人生就是這樣, 明明有些事情很重要,一定要趕快做完,卻一直拖到最後一課才做。之後心中想想,為什麼當時不好好做,偏要急急忙忙地完成?我認為應該是我們只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,而忘了它的原因。

為什麼要做?這才是核心問題。一件事有沒有被完成取決於人們心中的行動力,而行動力又來自內心的迫切、渴望。我們如果要去做一件事時,大腦一定會做出分析,看看這件事有沒有甫和我的生存模式,如果有,那就會去做,反之亦然。舉例來說,一位超愛玩電玩的孩子他對於冒險、遊戲等事情通常都很有興趣,因為這符合他的生存模式。他可能天天都在玩Game,所以她的大腦發展成很適合處理有關遊戲的東西,大腦會認知出他當下要做的事情是有之前有經驗的,所以才樂意去做。難過很多人不喜歡嘗試新東西的原因來於此處,因為大腦之前沒經驗,怕做了失敗或受傷因而不做。

那找藉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簡單來說,就是要找到做事的理由,而理由的正當性越強烈越好。另外,如果是做未曾做過的事,也要告訴自己的大腦自己有做過的經驗,或是去回想看看過往是否有做此事的經驗,這樣在做事情時,大腦就部會感到有壓力,也會做得又快又好。

正確且該做的事,絕對要找個非執行不可的理由,相信這樣做事一定會又快又好。

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

剩餘的時間在哪裡?

「有的是時間啦~」這句話不知從何時就再也聽不到了。每天都不知道在忙什麼,好像也忙到忘我了。每個人雖有24小時可以利用,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可以做更多的事?有些卻總是整天無所事事、一事無成到終老?這答案我想大家都聽過很多了,所以我想說一點現今的概況和時間的關聯。

對於一位處於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說,就只有課業是時間的最大殺手。很多人常抱怨時間永遠應付不了課業,那是方法錯還是教學方面的錯?我想兩方面應該都有問題。方法上,好像自古以來就沒有人教學生們怎麼念書、抄筆記等方法;而教學這問題在台灣地區可就有很大的問題,先不管那些每天嘴砲教育部的學者不談,我先談一個觀念:當人們的知識持續進步,下一輩應當也就要讀新的東西 ,這沒錯吧。可是當知識持續增長時,我們一定要繼續把新東西放到課本去嗎?是沒錯,但是並不能放全部,有些十分瑣碎的東西放在網路上就好,不避在塞到課本裡。課本的功用是要學生得到啟發,等到學生有了啟發之後,就會自動去找他想知道的東西。這不是不錯的一件事嗎?而且,如果學生得到的知識是他自己找來的,而不是別人硬塞給他的,這時他的記憶效果就會比較好。現今課本多半只有純知識,難怪這麼厚,時間也就一直消耗在這裡。

接下來看到白藍粉領等階級的人,工作時間多半消耗在瑣碎的時間上,舉凡貼標籤、接電話、做簡報、開會等無一皆不是。很多人也早就知道該如何省下時間,什麼艾森豪的時間矩陣或是80/20法則,這都有效。我只是想說,如果該做的都已經做了,時間再也省不下來了,那就一定要為自己找點樂子。譬如在每天的通勤工具上看看周遭人群,發揮觀察力,看看特殊的東西。將無意義的時間化成有意義的時間,你想省下的時間多半是無意義的時間,但是若把每分每秒都當作有意義的,其實人生會很好玩的。

而到底有沒有儲存時間的方法?如果上帝不給我們處存時間機會的話,那他應該是要我們要好好度過每一刻吧~

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

另類的電腦學習

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生活上所發現的事情,每件事都有原因後結果,因此,生活上的任何事都是寫部落格的好題材。

看看現今的學生,電腦遊戲或是掌上型遊戲玩得嚇嚇叫,但是當你叫他幫忙解決電腦中的一個問題,好比說網路斷線在重新接上,可能他會直接說叫人(電信公司)來就好了。這並不難啊,跟ISP要帳號資料再透過程式輸入就行了啊。我想表達的是,現今很多人接觸電腦的時間很多,可是卻鮮少有人能完完全全搞懂電腦,或是能夠解決基本問題。


大多數人每天上網的時間高達1個小時以上(保守估計),可是卻只花時間在上網上、聊天上。你會說,大多數人用電腦不都只用那些上網、聊MSN的功能嗎?你是要強迫大家去當個電腦高手嗎?並非如此,現今很多人都會用電腦,只是當它們遇到問題時都只冀望其他人來幫忙,而不是自己上網找資料、看說明書等等。很多人不願意自己去探究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,都將問題拋給別人。看看現今網路論壇上的討論區吧,充斥著「求救~我的電腦...」、「大大幫我個忙好不好,我的電腦設定出問題...」這些SOS。其實若我們在用電腦時,多看看說明,其實很少會出現錯誤的。就像車子一樣,仔細看完說明書後再駕駛就顯得十分容易。這道理用在使用電腦上是一樣的。

那為什麼大多數人遇到問題只想著要找他人幫忙?這很弔詭耶,想想看,你今天要使用一個很「簡單」的程式,卻要找他人來幫忙做設定,這很難嗎?請別人幫你做設定或許只要3分鐘,但是你可能下次要用不同設定時你卻忘了;而自己上網查官方說明或許要花上15分鐘,但是你卻會整個程式非常熟悉,一次就會。仔細推敲一下,我們是要每次用程式時請人設定還是自己來做?很遺憾的是,很多人只短視近利,只求快,而不是認真去了解他。

這也難怪很多電腦高手常常有很多電話要接。其實只要那些電腦遇到問題的人多花點時間(省下看一本漫畫書的時間就夠了),簡單的問題通常不太需要請他人幫忙,除非你是要請心愛的電腦高手解決,那就另當別論了。再者若你多花了一點時間學習你不會的東西,學了之後又可教別人,這不是一件不錯的事嗎?

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

越來越沒梗的FireFox

FireFox,已經跟了我1~2年了。想當初他還只是我桌面上一個不起眼的圖示,如今我每天的上網都要依靠他才行。但是,他還是有些缺陷。就像這個世界,「沒有一樣東西是完美的」。

太慢了~~~~~~~~~我最近用IE8跟他拚,發現IE8的速度還比較快呢!(對於多分頁處理)FireFox一碰到多個分頁就不行了,反觀Chrome就十分高竿,處理得十分不錯。之前的3.6.x版我都覺得還可以,只是最近的Beta 4就有點力不從心,速度慢到讓我很火大。若不是有外掛套件,我也不會繼續死守FireFox。

只是,FireFox你的JavaScript要加油啊!

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

現代電腦的發展限制 & 展望

其實很多人也都知道最大的限制在那裡:物理限制。沒錯,就是這個,它嚴重的限制住科技的進展。我認為,就算摩爾定律在有能力發展,到了22nm或是16nm時就會撞上物理之牆,也就是熱量、供電等問題。

首先,摩爾定律是否能繼續驅動電腦工業的進步?這很難說,就已事實來說,Intel或AMD的合作晶圓廠GF都為了先進製程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甚至百億美元,然而出來的東西卻好像也不怎麼樣,是吧?看看這兩大廠的東西的耗電量很少低於1瓦的,除了Atom。總之,從45nm到32nm所降低的耗電量也不到哪裡去,我常幻想某天在NOVA會看到供電僅需水銀電池就可驅動的CPU,不過好像不會在我有生之年出現吧。那耗電量一職降不下來的原因我認為有二,一是電晶體的數量仍持續在增長,就算每個電晶體的耗電都有下降,可是像i7那種上面配有1~2億的大怪物就不一樣了。因此,若沒有人想出能用一顆電晶體做到兩顆電晶體的技術,耗電量要降下來也很難,能做的就是去更改指令集的配置及內部的電路設計來降低耗電量。

其二是材料的物理限制,當電路技術到32nm時,內部的電線長度可以拉到幾公里長,就如同我們身體的血管一樣。同理,我們體內內的紅血球要讓身體一趟都要花上不少時間,而電子雖然移動的速度是光速,但仍受限於距離的問題。因此這又牽涉到內部的電路設計,但是我想說的是電阻的問題。電阻永遠是耗電量的殺手,若室溫的超導體能成功做出來,那我想不單可用在CPU上,各方面都可因超導體而省下龐大的電量。但是,就是還沒做出來而已。

這物理限制是需要各問先進來解決的,但是我仍有一個想法。前面說到一個矽晶片上的電線極長,除了絞盡腦汁縮短距離,還有有甚麼方法?我認為《機械公敵》這部片給了我很多想法,未來的機器人的電子大腦將是以有機的材料製作,就是我在電影上看到的黏稠的大腦。我認為這很有意思。這樣不管是甚麼運算單位就可以在那液體中遊走,完全不受電路板的二維空間限制。舉例來說,這電子大腦要常常計算小數的東西,而又要常常向儲存裝置要資料來做運算,這時候就可以讓這兩個單元靠在一起,甚至融合,因此也減少了內部的傳輸距離。當然,這也是很難的。

 那現今都沒人達成上述說的那該怎麼辦?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維持現今的技術不動,先去做好電路設計。畢竟一個先進製程要數十億美元,若能改善電路設計部是比較快嗎?就像是一部車的設計,我可以依現今的工業技術及更佳的內部設計來做出更快、更省油的車子,這不是更簡單嗎?

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

太忙了~

這幾天要忙高一的課業,害我有點喘不過氣來。總之,未來一定要可學測,除非我去參加某某世界性的比賽後又超級好運得到世界第一,然後直接保送大學......。這應該不大可能啦~

最近我有空時都在測試軟體,像是有點瘋瘋的FireFox 4.0b5及不錯用的數學軟體Wolfram Mathematica 7等等。還有,我發現這些Beta軟體清一色都以英文為主,讓我不得不請出厚厚的字典來研讀生硬的單字,真苦啊!因此我想說高中的英文這麼難,不如把電腦環境都改成英文,這樣應該對我在學英文的路上有實質的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