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

若失敗,變成仁

有關Intel釋出Sandy Bridge ES version的消息已站上各大新聞網,而Intel的大絕招到底有什麼新奇的地方?到底CPU還能繼續發展下去嗎?而再發展下去到底有什麼?Moore's Law是否已經到底了?PC產業是否能再持續下去呢?

我一直對i社保持存信的態度,Intel每年供應Billions of Processors給PC市場,每年都賺上數十億美元,可是它們卻是和時間在賽跑,要面對投資客的壓力還有研發的壓力,這種產業很像是體育產業(我想不到更好的說法),每年都要找尋最佳的運動員來參加比賽。以賽跑來說,每位運動員無一不想跑出最短的成績,然而大多數運動員卻難以突破瓶頸,這是很明顯的瓶頸效應,愈想進步愈困難;在Intel也是如此,明知摩爾定律終有失效的一天,卻不死心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在先進製程上,除非他們能開發出量子電腦那就另當別論。「明知不行,卻硬要為。」我想這大概是他們的最佳寫照了。

不過Intel也很會想,他們將觸角伸及太陽能產業、通訊產業、手機產業等,並完美的發揮「在地化經營」的特點,那像AMD,官網上一點親和力也沒有,也沒有做好完整的語言翻譯,這我覺得很糟糕,AMD一心只想賣低價產品來取勝,這會大大地傷害到整個產業。一個企業要做得好,就算產品再爛,也要好好打好和消費者的關係,這樣才會贏的消費者的認同。你想想看,有人買AMD的CPU後壞了,他會打電話給AMD嗎?若是英語好的人可能會,但是我好像也沒有看到AMD台的駐點;若是Intel的CPU壞了,我還說不定會打電話去問一下呢~

這就是企業的成功關鍵,不管是Bulldozer贏Sandy Bridge或是輸,AMD都要仔細想想消費者的觀感。雖然AMD有他專屬的AMD Blog,但是全英文的文章對非英語系國家的人還是有點難以接近。

2 則留言:

  1. Google一下呢? 不過非官網比較有親和力 :-)
    http://www.amdtaiwan.com.tw/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可是AMD的技術文件大多以英文顯示啊,ATI的頁面也是啊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