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

跳脫舒適圈一直都是好事?

有人說,跳脫舒適圈,可以讓人成長,挑戰自己的極限,還能擴展視野,看到不一樣的東西。

現代產業強調跨出舒適圈,投入其他領域,找到不同的商機,甚至異業結盟都有可能,讓自己的專業無限擴展。換言之,窩在自己的舒適圈,一樣可以活得很好,但是可能就看不到外面更美好的世界了。

不過,大二後我對這個有了不同看法。第一,一個人如果突然跑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,而且完全都沒準備,這樣用「救火」來說是否比較貼切呢?一位法律背景突然要去開刀也不太可能。因此,應該說是要找個跟自己有「一定」關聯的產業去做,才不至於出現極大的反感。好比法律系的可以去打醫療官司,可以去對付專利蟑螂。縱使之前不知道這是什麼,一做下去仍是很有意義的。

反之,如果新領域僅是要你幫忙、替他人賣勞力、絲毫不給你發揮空間,而且又跟自己背景極大的無相關。此時,就要審慎評估了。當然也有不乏救火的人才,柯P就是很典型的例子,受到刺激之下出來競選成為台北市長。他在手術房的經驗給政治人物新的看法,做事快狠準,乾淨俐落。

而這當然建立在他願意去做,他也覺得很有意義。於是乎,我試著探討「跳脫舒適圈」是否要什麼前提?倘若我覺得沒意義還要去做嗎?萬一我覺得有意義,但是做了之後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呢?這都見仁見智。重點在於,至少要有意願去做,也要去模擬看看做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。

其實當自己做了全盤考量,就等於跳出了舒適圈了。

因此,我會覺得,要跳去的地方最好要跟自己領域有關聯,或是符合自己某些特質。這樣做起來才會有意義,縱使可能會很累,但是已經做過全盤考量,才有本事走下一步,也才讓「跳脫舒適圈」的意義完整體現出來。